工作动态

我校首个实验室AI智能体正式发布

作者:付文婷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3-18  浏览次数:


近日,由我校园艺科学研究中心团队自主创建的首个专门为实验室设计的AI智能体——“园艺实验小助手”正式发布。该智能体包含仪器功能应用、故障管理、最新科研进展、专属知识库、危险化学品快速识别等,实现了实验室人工智能从工具向科研伙伴的跨越,不仅展现出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巨大潜力,更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和科研中的落地实践。

“精密仪器各具特性,学生操作问题层出不穷,从酶标仪数据不稳定到荧光显微镜看不到图像,每个故障都需要现场排查,管理员分身乏术,实验室安全与效率的天平逐渐失衡。”谈及传统的实验室设备管理,实验员刘汝懿坦言。

早在2017年初,园艺科学研究中心实验总师张静就精心设计了涵盖仪器信息、原理、操作步骤、应用实验以及最新科研进展等内容的二维码管理系统。并带领团队为92种仪器设备、2787 种试剂配备自制小视频与图文说明,2019 年,该系统成功获批国家软件著作权。截至目前,扫码使用人数已超 3 万余人次。

面对2023年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实验室管理迎来新机遇与挑战。团队成员罗敏蓉敏锐捕捉技术变革方向,针对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等痛点问题,率先获批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处的实验技术研究与实验室管理创新面上项目“AI智能体赋能:高校实验室管理能力提升的多维探索与实践”项目,标志着团队正式开启实验室智能管理新阶段。

为实现技术攻坚的跨界突围,团队制定四步走战略:构建结构化知识库、优选技术平台、多维测试验证、持续迭代优化。分知识库构、平台选型、不断测试、持续迭代四步走进行破局。技术团队为每台仪器撰写50+标准化问答,模拟学生进行多场景多模态提问,再根据智能体的回答进行完善。历时5个月对比测试不同人工智能平台,最终基于GLM4模型搭建初代系统。通过管理员主导的多场景、多模态模拟测试,智能体从“机械应答”进化为“场景化问题解决专家”。

有一天晚上11点,我在实验室遭遇荧光显微镜系统崩溃。智能体通过模糊描述——“屏幕亮但进不去系统”,进而精准定位转换器卡槽故障,引导我在3分钟内完成自救。2023级硕士康雄伟记忆犹新。

目前, “园艺实验小助手”24小时在线,可通过扫码进行使用,为校内外师生提供76 台/套大型精密仪器设备、4000 余个设备常见问题知识库,同时涵盖 2787 种常用化学试剂使用说明。其核心创新在于智能化与自动化,根据用户需求,对比分析各类仪器之间的差异,推荐合适的仪器型号,提供精准的仪器使用说明;快速识别管制类危化品,并告知使用方法及防护要点,给出存放建议;借助大数据和算法,快速完成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与定级等。

技术不应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连接经验与需求的桥梁。团队还承担着“实验室安全技术”和“植物生产类精密仪器操作”两门研究生课程,2024年11月,首次将智能体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中的 “化学品整理”“安全检查模拟”等活动强化学生实操能力。

该智能体填补了我校AI智能体赋能实验室管理相关领域的空白,为后续智能体技术在实验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个团队现有实验技术人员10人,其中女性9人,占比达90%。首个实验室AI智能体的发布,让学院党委书记李国龙格外欣慰与自豪。这是团队无私奉献、团结努力与艰辛付出的结果。

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处处长张朝阳表示,AI智能体重构了实验室生态,从“人找知识”到“知识找人”,真正实现了“问题不隔夜,实验不停摆”。这一转变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更将管理员从“救火队员”的角色中解放。该模式有望辐射全校,通过智能化管理,能够更高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科研效率,为农业科研和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